彝汉融合结晶——他留文化
http://www.www.pjchep.com    日期: 2016年11月25日     365bet娱乐场官网

云南省永胜县彝族支系他留人,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凡到过他留山,对他留文化感兴趣的人都会提出一些认为是百思不解的问题,渴望得到解答。诸如:众口一词的祖籍来历,却又似是而非;既是土著为何有个360户伍之说?从其祖墓碑上可知,入主时间并不算长,怎么能创造出堪称奇观的碑林文化?曾经有过辉煌而在十九世纪中叶毁于战火的古城堡,其始末尚难说清;演绎着无尽罗曼史的“青春棚”构成双系对偶婚姻制的缩影,令人心荡神驰;曾创造过灿烂文化,却又停留在老原生文化的一定阶段;宗教文化的传承者铎系所书写的“铎系文”和咏诵的“铎系唱经”所表述的图腾,使人扑朔迷离……
    这里,我就读者提出的相关问题作些解读,以供参研。
    一、他留人是土著
    他留人,俗称他鲁苏,意为外路人,是指在古代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过着游牧生活,随畜迁徙,居无定所,与“定居”相对。我们说他留人是土著,一是泛指永胜的大环境,世居本地;二是从游牧到定居,再移驻于此。根据如下:
    (一)理论史籍依据
    其一,典籍记载,他留人的历史并未断代。《乾隆永北府志》、《光绪永北直隶厅志》、《永胜县志》均明确记载:永胜古代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为施蛮所据,西部为顺蛮所据。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将永胜东部称为施州,西部为顺州,这是根据唐贞元年间由南诏国主异牟寻从西洱河、洱海周围移来的施顺二部人口而定的。施州一名仅用了两年,即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为北胜州。而顺州一名延用至今。施顺部落是古氐羌人一支的后裔,唐宋时称乌蛮之别种,元明清时称罗罗、倮罗。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划分时归为为彝族支系。永胜的彝族支系有8个:他留、纳咱、崀峨、水田、他谷、土家、乡谈、支里。永胜的彝族支系不同于大小凉山的彝族,通汉语文,以农业为主,有的兼事畜牧,早在元末明初即进入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
    其二,理论依据。关于民族问题,斯大林曾作过四个特征的著名论断:“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是我国民族成份辨别和民族划分的理论依据。
    其三,从城堡遗址上的土司署衙看他留人的隶属关系。人们进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的他留山,首先见到石崖上的三幅书法石刻:“栖云洞”、“引真龙到此”、“谁能超世累,共坐白云中”。镌刻年代在清顺治至康熙前期,是一个人的手迹“主人高斗光书”。高斗光,字云沧,就是当时的北胜世守。城堡毁于战火,迄今已一个半世纪,但在其遗址上尚能清晰地看出土司署衙的建筑痕迹,占地18亩,三进院加后园和花厅,可以想象当年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恢宏壮观景象。众所周知,少数民族都受当地土司统治。“改土设流”后,土司依然“世领其土,世长其民”,“以夷制夷”,即民间所说的土司“管夷不管汉”。
    (二)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
唐天宝之战后,南诏称强云南,南诏蒙氏在永胜建崀峨城(兵寨),南诏的奴隶制度已在这一地区形成。南诏后期,永胜称善巨郡,郡守高方。后晋天福二年(937年),高方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国。次年,段思平封董伽罗为相国,高方为岳侯,并分封善巨、巨桥(昆明)等地由高氏子孙世袭。高氏统治永胜从高方算起,直至民国后期,长达千余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理国在善巨郡设一级军事重镇成纪镇。相国高智升派其孙高泰慧(高升泰第四子)镇守成纪镇,高氏世居永胜由此始,同时永胜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世守高王者都任北胜府知府,率土练,从征交趾(广东),因功赐武德将军,管辖金沙江东北胜(包括华坪)、顺州、永宁、蒗蕖等地。
    元朝末年,朝廷腐朽没落,以红巾军为代表的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元朝统治行将覆灭。在这一态势下,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领地,维护一方社会稳定,以应付周边变故,北胜世守、知府高斌祥将施蛮之一游牧部落集中起来,以元代兵制下千户之数360户伍,组建成一支常备武装——亲军,在今永北镇灵源箐口建北胜府署和小吉都兵寨。高氏原为大理国藩镇,藩镇亲军称为“都”,亲军驻地称“兵寨”,土司亲军又称土练。土练散则为民,聚则为兵,没有固定的兵营,平时生产劳动,一有征战便自备武器、干粮到土司衙署聚集,由把目操演,率队出征。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土练有了固定的兵营,从此定居下来,这支土练故名他鲁苏。他鲁苏部落从迁徙游牧到定居,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经历了两大转变,完成了历史上的一大飞跃,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他鲁苏土练在小吉都兵寨经过严格训练,成为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武装。那时,明玉珍率红巾军一支主力进四川,占重庆,克成都,建立大夏政权后,企图兼并云南。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明玉珍兵分三路进取云南。元梁王逃奔楚雄,请求大理总管段功支援。高斌祥奉段功调遣率亲军(他鲁苏土练)配合段功主力与红巾军激战,明玉珍败退昆明,撤回四川。高斌祥连战皆捷,功劳最大,晋封为云南行省右丞(从二品)。其土练战功赫赫,声威大振。
    他鲁苏土练后来入主他留山,成为开基创业之始祖。这就是他留人的祖先崇拜是族群崇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族群崇拜祖先的传统节日,即粑粑节的来历。
    (三)土练入主他留山始末
    明洪武元年(1368年),高斌祥率土练出巡至川滇交界的马喇长官司与华荣(今属华坪县)之间的那马箐,恰逢山寇拦劫从四川驮运锅盐、布匹、日用百货到滇西北的马帮和行人。高斌祥指挥土练击溃山寇,救出马帮和行人。被救的行人是从江西吉州避乱西迁的青年农民,其中有一个叫毛太华。他们听从高斌祥的劝说和建议,来到小吉都兵寨落脚,成为高府的得力助手,中原文化的早期传播者。后来,毛太华就地从军,晋升为百户,后以军功奉调携妻和长子、四子内迁湖南,成为韶山毛氏和永胜毛氏的共同始祖,在其第二十代世裔孙中出了个世纪伟人毛泽东,传千古佳话。
    洪武十五年三月,征滇明军平定滇西北,土酋高、章、子氏内附。十七年,“改土设流”,降北胜府为北胜州。首任流官知州陶勤在原善巨郡、成纪镇址上兴建北胜州土城。土练他鲁苏从小吉都兵寨移驻工地参与筑构北胜州土城(此城毁于1515年大地震,现为国家级地震遗址)。现今当地村民能说清他鲁苏驻地和施工位置。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廷调云南中卫于北胜州,置澜沧卫。二十九年,首任澜沧卫军民指挥使王佐率督本卫官兵和北胜、永宁、蒗蕖三州土司军民,构筑滇西北军事重镇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他鲁苏土练又参与构筑澜沧卫城。澜沧卫城是砖石城,工程量非常浩大,建筑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
    万历初年,北胜世守高承祖奉朝廷调遣,数次率土练出征作战,屡立战功,万历皇帝钦赐赏银二次,并颁给“报国忠贞”匾。土司、土练均受到最高奖赏,享受着殷实丰厚的待遇。澜沧卫城早已竣工,土练已没有留驻城区的必要,而他留山(时称营盘),既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又是军事要塞。洪武年间,朝廷就派有左营步战守兵20名驻守。高承祖将土练整体移驻营盘,与朝廷左营步战守兵一道驻守,实行屯垦,并将营盘扩为兵寨,。
    明末清初,世守高斗光又将兵寨扩建为城堡,同时从郡城请来一批汉族文人学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建城堡、办学校,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汉族文人学士顺应土司和土练意愿,将他鲁苏定名为他留人,城堡定名他留城,寺庙定名他留大德寺,“他留”一名正式载入史册。清雍正十三年,世守高龙耀同耆民海顺清、火头海马等人分别在崀峨、他留建书舍、义学馆,把文化教育推向民间。
    乾隆三十五年,朝廷裁汛,撤走左营步战守兵,自此由他留人自行防务。他留酋长,即为千户长。咸同年间,杜文秀义军在永胜作战十年,屡欲打通到四川的通道,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取得联系,都因屡次受阻而未果。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杜文秀义军虎应龙部攻取永北厅城的同时,其麾下刘以文部攻克他留城,并付之一炬,城堡从此消失。此次战役中,北胜世守代理州事高鸣廷与他留千户长蓝华遇难,土练和庶民伤亡近千人。幸存者大部分在城堡附近安居下来,一个半世纪后,发展成为现今的双河、营山、玉水的各个他留村寨。由于城堡不复存在,新移居进来的皆是汉人,又将此地恢复为原来的名称营盘。
    四、屡建战功,积淀辉煌
    他留人既是世守高氏的常备武装,必然经常被调遣随官军外出征战、平乱,有时为维护土司统治,参与镇压地方民族起义。据不完全统计,从高斌祥建小吉都兵寨起至清咸同年间的五个世纪中,参与征战数百次: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由高斌祥率领与红巾军作战,一举出名,声威远播。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七月,受高氏委托,由驻北胜明军百户杜金安和毛太华带领,参与傅友德、郭英部擒原元平章高生。
    正统六年(1441年),由高昶率领随都指挥王善征麓川,高昶受兵部颁给“克平麓川立奇功”奖。
    弘治六年(1493年),由高秦率领与丽江土知府木泰前往崀峨弹压西番具得等寇境酿祸之乱。
    嘉靖九年(1530年)、十二年、二十八年、三十三年,相继由高仑、高德父子率领,参与保固杨林、省城,收复和曲、东川等处之战;随征荞甸、新兴、赤石崖、螳螂、古底、我打喇、源江、那鉴等处,数次记功。
    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年、十三年,由高承祖率领,征铁索箐、曩卜、腊底、盖端、中缅边境的罗卜恩庄、南甸、干岩、蛮莫大寨以及永昌、松坡、老姚关、罕锐、腾冲、陇川等处,战功显赫,兵备奏请,钦赐赏银二次。高承祖受朝廷颁给“报国忠贞”匾额。土练获赏银丰厚,高承祖以此经济实力将土练移驻营盘,建兵寨。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三十八年,由高世懋率领相继征战蒙化、大侯州、困蚌、蛮腊、定嘉、大猛马、蔡硬寨、顺宁、武定、腾冲、大陇川、屯寨等处,叙功给赏。
    天启二年(1622年),由高世昌率领征沾益州,攻打米郎、必善等寨,叙功给赏。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高熙勋率领随永北镇总兵马会伯征西藏。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由高熙勋率领,随永北镇总兵柳时昌征四川盐源腊肉窝。获赏银土目1名16两,土练299名每名1两2钱。
    雍正十年(1732年)闰五月,由高龙跃率领随总兵柳时昌征料度,土目3名,每名赏马1匹,土练98名,每名赏银牌1面。
    嘉庆四年(1799年),由高善率领到贵州征苗蛮。七年到维西平乱。道光二年(1822年),仍由高善带领在境内镇压傈僳族唐贵起义。
    咸丰年间,官府与土司一道同杜文秀义军作战,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杜军刘以文部攻克并焚毁他留城堡。
    综上所述,他留土练,兴于元末,随着世守高氏的兴盛而兴盛,随着他留城堡的消失和高氏的衰落而解体。他留人在进入小吉都兵寨时起开始接受汉文化,在明初参与兴建北胜州城和澜沧卫城期间,与中原汉人接触、相处,为后来兴建他留城堡和坟山碑林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原他留营盘有朝廷派驻的左营步战兵,高斗光率他留人建城堡时又从郡城请去汉族文人学士和工程技术人员。因此,他留人长期与汉民族相处,融合,接受使用汉文化,并与土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曾有过历史的辉煌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然而,他留人又是一个相应独立的社会群体,基本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仍保持着土著社会的特征没有变,直到建国前夕。即民俗社会:以小型(部落)封闭,不开化和同性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形态。以血缘关系组成,成员群体凝聚力很强,人的行为是自发的,并受传统习俗和神权的严格制约,社会文化基于口头传授。这种社会文化主要体现在铎系咏诵的“铎系唱经”和书写的“铎系文”上。
    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概述
    现今的六德傈僳族彝族乡玉水营盘村是他留城堡遗址,遗址东北山林则是坟山碑林。城堡遗址和坟山碑林都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
    1、城堡遗址
    城堡占地为130.6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开阔的缓坡地。城堡内民居房屋院落台基随处可见,民居院落特点是简单的四合院,正房三间,两侧厢房各三间,对面是照壁或对面房。城堡外围可见土墙残壁,据说是城垣,前些年当地群众经常从城内旧基上扒取条石筑房。因城堡依山而建,并不规则,故而难以确认城垣。城内地表散见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及明清时的青花瓷、陶瓷碎片,花纹依然明晰可辨,青花瓷乃江西景德镇瓷。城内随处可见宽约1.5米的石级路道,大都由条石或角石铺成。多处残存着圆形或半圆形的古井,井壁系规整的石块砌成。井口有门道状的台阶进入井壁中部,供取水之便,水井整体形状颇似半地穴式房基。经调查统计,城内原有古井约一百七十余口,经多年填埋,现仍有四十余口古井,水质尚好,仍供今人饮用。城墙四周还断断续续的存有一些排水沟,宽约一米,长短不一,最长的排水沟达百米以上。间或可见一些重约四五百公斤的石槽,呈扇形或长方形,名曰“饮马槽”,石猪槽则为数不少,一直使用着。南半坡田间草坪上有一对呼之欲出的大石狮,据说这里原是古城南门,石狮是在城门口的,城墙上可以跑马,设有烽火台、垛口、观察孔,城池坚固、壮观。由此可见,当年城堡内人口众多的热闹景象。据传,城堡被毁时,城内约有二千人。它是彝汉民族智慧、财富和血汗的结晶,是他留人接受、使用汉文化并创造过灿烂文化的见证。
    2、坟山碑林
    城堡东北山坡是他留人墓地,面积为30.4万平方米,过去又称他留宗支山。古墓群依山而建,鳞次栉比。茔区内已清点登记在册的古墓有6340多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2500余座,有碑文的占45%以上。墓葬始于明万历年,晚至民国时期,约400来年。墓群大多面向西南,尤以陈、海、蓝、王四姓坟墓据多,大多为包石冢丘,其构造大同小异。碑体由碑框、碑额、碑座、边柱、供台等部分构成。碑体多为长方形,高0.6至0.8米之间,通高均在1.5至2米之间、宽1.5至4米左右。类型分为一字碑和进深碑两种。基座由麒麟石居中前,两侧有鹿马石,花草石,以及羊、鹤或属相中的相并动物和平盘石构成,中间空出部分为供台。供台两侧又由碑柱和八字石组成,内有镌刻墓志的文堂石(又称神道牌)和内柱,正中是碑心,上方是半圆形的大帽石和长方形平板石二帽。所有镌刻文字皆汉字,楷书,字体清秀强劲,镌刻精湛,碑额即大帽是拱形。碑框有单框和内外框两种。墓面所饰的部落古代人物,神花异草,祥云宝瓶,珍禽奇兽等图案多为浮雕,十分精美。半圆形大帽边框上的图案多种多样,多为丹凤朝阳,二龙戏珠,双鹤对拜,双龙夺宝、莲花龙,蝙蝠龙、壁虎龙等,而中央圆球上的标志则尤为显眼,图案为太阳、月亮、珠宝;有的以阴阳鱼为标志,象征道教的太极符号;有表示死者福寿全归的篆刻“福”字“寿”字,有祈祷子孙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儒家思想祭祖图案。八字石上镌刻的一般是童子拜寿,文官武将,腊梅含芯,菊花绽放,喜鹊登枝,宝瓶送喜,如意、笔绽等图案;两则为雄狮倒悬以示威严;上端为笔锋剑气,神兽护卫(他留人称为狗头),或饰以瓦屋面;或凿为花窗、或用八卦图(间隙均凿通穿孔)。基座石上的麒麟姿态各异,千姿百态,几乎找不出同一形态的两个麒麟,除个别为玉带、莲花、双狮滚火球外,都是麒麟,体现出浓烈的麒麟文化氛围。在基座石两则的鹿马石或夹在麒麟石之间的花草图案,有相当数量的墓碑上用的是十二属相的动物图,奇怪的是十二属相中唯独没有猪。这些镌刻浮雕无不精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古墓群,大都为一夫一妻并列碑,称为双碑并列座,三碑并列座(一夫二妻)的墓有,但为数极少。从墓碑造型和镌刻艺术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明末清初为第一阶段,碑形单一、原始,除现存最最早的一座外均无图案。康熙三十年后至雍正年间为第二阶段,碑形趋于复杂,图案粗糙,镌刻线条浅显。乾隆年间为第三阶段,碑形完备,造型美观,雕刻精细,可以说碑林文化的一个高峰。道光年间为第四阶段,小巧别别致,数量最多,几乎是清一色的“太极”,道家文化标志,而且出现家谱式碑文。光绪至民国年间为第五阶段,墓碑普遍增大,格式复杂,有文堂石有墓志,碑文中出现提及祖籍来历“调卫入永”的说法。可想而知,勤劳智慧的他留人在与汉人相处融合中,汲纳使用汉文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几乎与当地汉族同步,攀附现象在所难免。到过他留山参观考察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他留碑林文化可称之:“彝汉融合结晶,隐射历史之谜。汉文化的包装,他留人的内涵。”
    三、奇异的婚俗
    他留人的婚姻制度直至二十世纪中期仍处于非常宽松的双系对偶状态。一方面停留在母系与父系过渡阶段,以“青春棚”为标志,女子住棚子,男子串棚子,性开放,自由自主婚姻;一方面是明媒正娶的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形态,以此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
    青春棚,又叫姑娘棚,即女子到了婚育年龄,父母就在院子大门旁为女儿搭一间棚子,让女儿在棚内完成整个婚恋过程。这个棚子就叫“青春棚”。
    他留人把房子称为“棚”。是在很久以前,他留人住的房子是用栗划柴搭成,顶部盖茅草的棚子。后经改进,用土木结构,上面盖茅草,称为“茅草棚”,盖黄板的称“黄板房”。再后来,又经改造,进化到瓦房。但无论居所怎么变,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称呼 “棚子”。他留语表示青春棚的词有三个。一是“祖马日喀”,意为姑娘睡觉的地方;二是“擦拉么何各”,“擦拉么”,意为年轻姑娘,“何各”,意为棚子,合起来就是年轻姑娘住的棚子;第三个词是“何各侠喀”,“侠喀”,是为玩耍,合起来为玩耍的棚子。青春棚妙趣横生,一间“青春棚”要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乃至几代人。奶奶当年用过的,如今外孙女粉刷布新后继续使用。若是新立门户的人家,当然得新建。一旦一对男女情投意合,恋爱关系确定下来,订了终身。这个男子从此不论寒暑春秋,风狂雨猛,夜黑路烂,每夜必到,夜夜坚守,不再光顾别的棚子,别的男人也就不再来打扰。女子一旦与男方成婚嫁出去,这间青春棚也就完成了它的一次历史使命。
    岁月流逝,人员更替,“青春棚”依存,魅力照旧。每间青春棚都默默记载着无数神秘的罗曼史。
    他留女娃儿未成年时穿白麻布短裙,头戴金边绣花筒帽,可跟着姐姐们到棚内去玩,但不住棚子,只能算是看热闹,初步学到一些感性知识。一旦长大成人到了婚育年龄,父母就要将她从“翅膀”底下挤走,“赶”到她的棚子里去,让她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自在地舒展理想的希翼,操练翱翔蓝天的本领;自由自在地享受青春美的乐趣,把握命运的尺度;自由自在地酝甜酿蜜,勾勒未来归宿大厦的框架。
    他留青年男女初恋伊始,首先要进行洗礼,换装。洗礼换装的年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一般是在女孩子初潮之后,后又推迟到法定婚育年龄。男娃儿以具备社交能力为基准。青年男女经过洗礼换装,便可进入初恋前的“过七关”。姑娘的洗礼仪式通常由她的母亲来完成。母亲为女儿洗澡换装,梳妆打扮。先梳头,将原来的一根辫子梳理好,用红头绳分扎成两条辫子,象征成对成双;将原来戴的绣花筒帽改为黑色盖头布,象征端庄、成熟、贤慧、大方。盖头布每块一尺八寸宽,一头绣有花边,另一头折成三寸左右的皱折,一块一块叠起来,三十六块合成一块盖头布,戴的时候整齐的一头在前,花边的一头在后,用两根红带子扎起来。将姑娘原来穿的白衣白裙换成蓝衣黑裙。母亲为女儿洗礼时教女儿做人的道理,传授终生受益的知识和良方。千叮万嘱要走好人生最紧要的几步。
    洗礼仪式结束,接着就是“过七关”。所谓过七关,实际上就是正式与异性结交之前,先交七个人,每一个人为一关,属性知识培训,实习过程。过七关时,由过关人的朋友或亲戚A(此人过完七关)把过关人介绍给另一个已过完七关的人B,第一关就由B跟过关人过关。此后六关由B负责给过关人介绍六个异性给过关人。在A向B提出要求时,B就必须保证帮过关人过完七关。并向A交纳一些抵押物,如过不了关,则抵押物归A。
    少女“过七关”是由七个有经验的小伙子分别完成的。每晚一个,不间断,不重复,方式方法大同小异。至于效果,既有各个小伙子的才能技巧,也有姑娘自己的悟性。七个伙子逐个都跟姑娘过完七关,受委托的第一个伙子就将她领去交给她姐姐,说明他已完成了“培训”任务,她可以单独接待男朋友,选择意中人了。
    男青年的洗礼是由其兄长来完成的,如果本人是长子,则由堂兄或叔叔来完成,男式服装为多绉上衣,自制的火草麻布,右边开领,胸襟式,银纽扣,包头布用一块六尺黑布,一破两爿,两头绣有花边,内包一块白花毛巾。兄长为弟弟洗礼时讲的是怎样立身处世,一旦成家立业,使家庭兴旺发达等等道理。祝愿他心想事成,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天长地久。男青年过七关又由七个姑娘分别完成。即该青年的兄长把他领去交给一位富有经验的姑娘在棚内过头一夜。并由她负责找六个姑娘轮流同他过夜,每夜串一个棚子,不间断,不重复。他连续串完七个棚子,第一个受委托的姑娘便把他领去交还给他的兄长,说明她和她的女友们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他可以自己单独去串棚子,自行去物色对象了。
    “过七关”似乎是做艳福游戏,其实不然,它是对初恋者的胆识、才能、智慧、耐力、感情和意志的全面考验和挑战。
    四、宗教信仰和习俗
    他留人的宗教信仰活动和传统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是人类在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无力与自然界斗争,把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他留人信仰万物有灵,他们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与日常生产生活活动紧密联系起来,附以种种幻想和人格化,认为它们是有神灵的。它们既可以赐福于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祸。人们对于给人类带来好处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便经常加以祈求,对不利于人类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则乞求避免。
    他留人的自然崇拜划分为:天地崇拜以及创世神话所蕴涵的生殖崇拜意义、精灵崇拜、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和占卜等五个方面。自然崇拜。这里所说的自然崇拜,是指自然神,就是指自然物、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神灵化。它既有人格,又有神性、神职。而这种自然神的产生往往又是由主体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他留人的自然神崇拜主要有:
    猎神崇拜。他留人认为,猎神是由被打死的所有猎物的灵魂形成的。人如果打猎太多,猎神就会使人犯病,症状为口吐白沫。请人占卜后如果是猎神所为,就要请“尼卜”祭祀猎神。
    粮神崇拜。据传,有一天猎人上山打猎,一不小心打断了猎神的腿,非常害怕。猎神告诉人,只要在田边祭祀他,就可以免受惩罚。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的场所由山上转移到了田地间。这也许是他留人从游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转变的一个反映。粮神一般一年祭两次,每年正月初八(粮食节),他留人要在院里肥堆上插上香、松枝,摆上汤圆,烧纸钱祭献。
    山神崇拜。他留人的山神崇拜,根据祭祀的人群及职能,可分为“公山神”和“小山神”。“公山神”。公山神是指全村人共同祭祀的山神,一般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以前祭祀,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小山神”。小山神是他留人山神崇拜中最有特色的一面。他并不保佑其他人,只保佑自己的一家人。小山神一般设在各户的房屋后面,家家的房后都有各家安的山神。
    土地神崇拜在他留人之中亦相当普遍,许多时候他的职责与山神相同。
    2、动物崇拜。
    从墓碑上镌刻的属相图案中已体现得很充分了。以及民间广泛流传中,都可以找到动物崇拜的痕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猴子。在考察铎系来源时就能发现,所有的铎系都认为,猴子比人聪明,人是猴子变的,铎系那一套是从猴子那里学来的。
    3、占卜
    占卜是迷信的一种。在中国古代,“占”是观察的意思,“卜”是以火灼龟壳,认为就是其出现的裂纹形状,可以预测吉凶祸福。人通过仪式向神请教。他留人的占卜种类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羊骨卜(俗称“羊膀卦”或“卜羊膀”)。他留人羊骨卜无论卜问何事,方法均一样,只有祈祷时列举的卜兆不同.一块羊骨头可以用一二十次。
    4、丧葬习俗
    他留人重丧葬,他们认为去世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他(她)从现实的世界中离去,回到祖先们居住的地方,是一种超脱的回归,完成了在人间的一切活动,得到宁静的升华。可以说办丧事是他留人之间进行互相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平时他留人各自从事自家生产,种地、下田栽稻、放牧牲畜,难得相聚,通过丧葬这一盛大的仪式他留人可以聚到一起,交流感情和工作经验,互相聊一聊家常,为加强他们之间的了解提供一个机会。也可以说是由于死者而使生者更加团结,促进了内部的整合。
他留人的丧葬形式为土葬,早已形成了一整套丧葬仪式。从时间上来讲,一个丧礼一般需要3—5天时间,从死者亡故到入棺修墓完毕;从人力上来讲,一个人去世后,要请到他的所有有交往的亲戚朋友,而这些人往往又都是一个村子和邻近村子里的人,所以经常是一个村子里的人集体为一个人办丧事。丧事一般按下述程序进行。丧事由铎系和汉族先生两人共同主持,土著部分由铎系主持,汉族部分由汉族先生主持,意为彝汉融合,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各展其能,取长补短。
    5、祖先崇拜与祭祀活动
    中国人对祖先有着一种莫名的敬畏和崇拜,被视为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度:家中供有祖先的灵牌,家庙中供奉着祖先的神位,坟墓中安放着祖先的灵柩,脑海中蕴藏着祖先的功绩和风范。可以说,对祖先的崇拜是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核心,它深深地影响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他留人。
    他留人的祖先崇拜在自家住房内设置分两部分,一是堂屋供放祖先的神位,属汉族部分,平时堂屋的门紧锁,无大事不能轻易进入。二是土著部分,在炕床左上方的土洞里设置神先牌位。火塘周围为家中的长辈留出最好的位置,以示孝意。每逢过年过节和先人的诞辰、祭日时都要祭祖,还要为死者选择好的墓地下葬,有条件的要修墓以示对祖先的重视。也可以说,有关祖先的各种教化已成为其行为的方式和思想的前提,通过代际联系的方式传承下去,成为其文化的主线。
    他留人祖先崇拜是族群崇拜,族群崇拜又集中体现在祭祀活动中。他们的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宗支节、粑粑节等。这里重点介绍粑粑节
    粑粑节是他留人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连续三天。粑粑节是整个他留人集中统一过的传统节日。
    六月二十四日一大早,各家都蒸好糯米饭,用石碓舂糯米饭,做好糯米粑粑,这糯米粑粑实际是糍粑。这粑粑从大到小,比例匀称,共有十二个,用瓷盘子盛着,垒成塔形。全家人用过早餐,刚好旭日东升,一个个身着节日盛装,打扮一新,由家庭主妇托盘子,户主领着全家老小到村口集中,以村为单位,由把目(村长)带队到他留人墓地聚集,举行祭祖活动。
    人们在墓地草坪上端用360根松枝搭成祭献台,又叫“祭献堂”(他留语:卓我告)。为纪念和缅怀入主开基的360户伍先民,因而后人用360根松枝搭成祭献台,以此作为象征标志。所谓祭祖,就是纪念这三百六十户伍。这是祖先崇拜的主要标志和特征。
祭祀活动由他留酋长主持。上午十时,参加祭祀活动的人都到齐了,酋长宣布祭祀活动开始,顿时锣鼓喧哗天,鞭炮齐鸣,响彻长空,震撼山岳。十余个精干伙子负责在大鼎前宰牛、杀羊,负责祭祀事务的祭司铎系便忙开了,将接到的牛羊血拿到祭献台,向祖先进香点血,咏颂铎系唱经,向创业始祖(360户伍)祈祷。尔后,在酋长的统一组织指挥下,各个卡事、把目、把总(相当村、甲、保长)率领所属目民(村民),以村为单位排成若干纵队,由各户主端着粑粑,井然有序地通过拱形彩门涌向祭献台向祖先敬献粑粑。
    祭祀仪式结束后,以村为大单位,户为小单位,取回祭献的粑粑,在坟山上找好自己的位置,以粑粑和原带去肉食食品,作为午饭,就地聚餐。一边就餐,一边召开村民会议,商量研究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大事。继而,在草坪上举行歌舞大联欢,青年男女们在联欢中互相结识交友,物色意中人。人们在葫芦笙、笛子旋律的引导下,携手挽臂跳起欢乐的舞蹈,称为“打跳”。打跳的舞型有慢调、二门合脚,三门合脚,甩水跳,龙摆舞等,大型龙摆舞,卷帘舞则把打跳推向欢乐的高潮。参加打跳的人除他留人外,凡到场的各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参跳人数数以千计。甚是浑宏状观,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整个山乡都在起舞,都在歌唱,连沉静无言的坟林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直到夜幕隆临,人们依然留连忘返。
    五、宗教文化的传承者——铎系和尼卜
铎系的“铎”,意为咏诵法经的人,“系”,意为死,直译为与死相关,与灵魂有关。“铎系”,直译为“咏诵与生死有关与灵魂有关的法经的人”。铎系是祭司,即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达巴,藏族的喇嘛,彝族的毕摩,傈僳族的韩规等,是他留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专家,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同时也是他留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铎系宣扬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它把自然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结合起来,把它们纳入宗教活动范围之内,渗透于他留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铎系在他留人中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十分受人尊敬。他们都是男性,平均年龄71岁,一个村有一名。师承关系大多是世代祖传,父亲传给儿子。成年男子有意者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成为铎系,但是在老铎系引退前,他却不能出山。这样。即使年过花甲,也还是徒弟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只要老铎系健在,徒弟学艺再精也不能出师。铎系所从事的宗教文化活动没有固定的场所,与东巴相比有以下共同点:其一,信仰同源于原始宗教的萨满思想,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其二,他们是神化传说的传述者,职业具有世袭性,终身性;其三,类似于日本的语部,同属于原始宗教信仰专家。其主要职责是,在氏族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祭祀祈祷;为氏族成员祈求儿女,保佑兴旺;为氏族成员跳神,占卜“治病”。隶属于酋长(族长),在酋长(族长)的领导下,在祭祀等场合参与主持传承的咏诵,同时也是定居的农牧(渔)民,祭司之职只占副业性地位。
    铎系的主要职责,一是担任丧葬等礼仪的祭司,二是担任他留人传统节日祭龙节、粑粑节、宗支节等集体祭祀活动的祭司。他留人非常重视人生的归结,亡灵的所去,葬礼非常隆重,最少三天,多则持续七天。村寨中除去无法行动的老人外,男女老幼人人参加,所以人们最常见到的是丧葬仪式上的铎系。
    铎系头戴岗度(纯麻制成的羊角孝冠),手持竹节、鋩锣、芦笙三样法器,在灵场上边奏边敲边舞,边唱边写。唱的经文称为铎系唱经。写也是画,完成一套固定的符号,在棺材两旁的灵板上书写一套图画性极强的符号(铎系文),每写一个符号,铎系都要咏唱出这个符号的来龙去脉及与这个符号相关的全部内容。这个符号起到提示经文的作用,具体的经文全靠铎系自己的记忆。整个仪式上,铎系不停地吟唱,内容是:超度亡灵,评述亡人,讲述民族传统,神话传说,伦理道德,讲述生产生活知识,等等。
    铎系唱经和铎系文相似于纳西族的东巴经和东巴文,与之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是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只是未被人们认识,发掘整理而沉睡于民间而已,况且将消失贻尽,急需发掘抢救。
    尼卜。尼卜是他留人的巫师,专门从事占卜和巫祝行当,社会地位仅次于铎系。尼卜做法事,只有唱腔而无文字也无符号图画,全凭世世代代口传身授所学所悟。尼卜唱完法经时大吼一声,接着用嘴去衔摆在神桌上的烧得火红的犁铧尖,表示将恶鬼驱赶出屋,使家人无病无痛,吉祥如意。尼卜衔着烧红的犁铧尖在家人的炕床上转三圈,然后送到百米以外丢下,丢犁铧时如果犁尖朝外,表示吉利、法事成功;如果犁尖倒回来,则表示不吉利,鬼还没有撵完,还必须重新撵。
    铎系和尼卜同属宗教范畴,同一行业,只是分工不同而,都是宗教文化的传承者。
    他留文化尚有语言、服饰、饮食、炕床、民居建筑等方面的丰富内容,且以另文再述。(供稿:简良开 责编:陆春旺 终审:李祥 上传:陆春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