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留文化亮相清华
http://www.www.pjchep.com    日期: 2016年09月18日     佚名

他留文化亮相清华
简良开

题记:清华大学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中华学子向往的地方。当年我血气方刚时,雄心勃勃欲登殿堂,却因“文革”浩劫而泡汤。光阴似箭,四十五度春秋过去,清华百年校庆间,梦想成真,有幸现身讲坛。

彝族支系他留人,在其发祥地永胜县六德乡境内现今总数不到五千人的弱小部落,只因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有过历史的辉煌而成为一方人文品牌,永胜边屯文化的一个亮点,两次进京亮相。2009年5月13至18日,到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 “民歌中国”录制节目。时隔两年,又登上“清华百年•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物展暨研讨会”讲坛。

隆冬春晓

2011年1月17日,农历腊月十四,大寒前三天。这个隆冬比往年冷,天降大雪,银装素裹。瑞雪兆丰年,预示着隆冬即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这天早上,我正准备着手草拟《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北胜州与澜沧卫部分展览大纲,突然手机响了,接到不速之客的电话。她说她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教授赵丽明,她率领一个团队前来调研西南地区濒危文化,为清华百年校庆项目做准备。她们从丽江到宁蒗,打算经泸沽湖去大凉山,却因大雪封山无法通往而改变行程,绕道永胜经攀枝花去西昌,托我买次日从永胜到攀枝花的车票7张。我觉得新奇,素不相识,你怎么知道我的电话?她说从朋友处得知的。我说宁蒗到永胜也有两处雪封山,你们能来吗,会不会误车?她说她们已经出发了,据驾驶员讲可以来,只是晚一点。她们到永胜就来拜访我,请我介绍他留人和他留文化。
    她们会对他留文化感兴趣?能把他留文化列入清华百年校庆调研议程!于是,我在兴奋中应承了。
    下午4时许,赵丽明教授一行7人来到我家。我给她们介绍他留人和他留文化,重点讲了濒危中的濒危——铎系、铎系唱经和铎系文。她们从网上得知他留人的消息,听了我的介绍,由新奇而产生浓郁兴趣。为赶时间,她们没打算在永胜停留,待下次再来细访。
    次日一早,赵丽明一行乘上了去攀枝花的班车,要出发了。也许是天意,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偶然中之必然。就在发车之际,赵丽明教授接到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白庚胜发来的短信,叫她在永胜一定要拿到铎系的资料才能走。于是,赵教授带着助手小徐下车,其余的先走,到西昌等她。赵教授给我发来信息:“云南省领导白庚胜让我请你们县长、书记、杨副书记派车去他留山访老铎系”。我让她去县委办找到县委副书记杨德聪。杨德聪副书记积极支持她。县委办与六德乡政府联系的同时通知我,让我陪同她们上他留山访老铎系。当时的铎系只有大洼子的陈金云还算素质较高者,而那段坡路难走,只有便道,车子上不去,全靠步行。赵教授已年逾六旬,膝盖有毛病,走路非常费力,她强忍疼痛,咬着牙坚持走上大洼子村找到75岁高龄的铎系陈金云。在六德乡政府办公室杨如刚同志配合下,铎系陈金云在咏诵铎系唱经的同时书画了部分铎系文,使赵教授得以录制下一套较全的濒危文化铎系资料。赵教授叹为观止说,从网上得到一点线索;听简老师所讲,比较系统明了;上他留山来看了铎系的现场表演,才是实实在在的。就是说对他留人认识和了解,是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拜读简老师《神秘的他留人》,再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深入实地,耳闻目睹,无可非议,令人心悦诚服。届时请你们到清华大学作专题报告,作现场表演,最实在。
    正是,隆冬春晓,赵教授一行的来访,给我们带来了佳音,经白庚胜的关注、倡议和赵丽明教授的努力,促成了这次研讨会的清华之行。在县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和杨如刚、国保单位他留城堡和坟林管理站长蓝绍增作为铎系代表,我们三人满怀激情应邀进京,参加了这次盛会。

亮相清华

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赵丽明教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图书馆、社科处联合主办“清华百年• 西南地区濒危文物文献展暨研讨会”,于2011年5月7日至9日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隆重举行。展览展示至5月20日。主题展区展出濒危文字文献文物:茶马古道、东巴哥巴、汝卡圣地、摩梭民情、普米神韵、木里探秘、尔苏余韵、木雅追踪、傈僳方字、他留铎系、坡芽歌书、水乡水书、潇女绝唱、版纳纹身等16个单元。文字文物展,他留铎系展板虽不算多,但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他留人的基本面貌已体现出来,引起众多专家学者和同仁的关注。
    开幕仪式上,清华大学、全国文联书记处、国家民委研究室、工信部国标委汉字编码国际工作组、国家博物馆、中国社科院、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清华大学图书馆和社科处的领导、专家学者到会祝辞,来自海峡两岸和联合国、加拿大、美国、以色列等地区和国家的部分专家学者,以及来自西南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代表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会议日程排得满满的,上午下午都是古文献解读和古文字研究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报告。许多重量级的学术权威在大会上做报告。中央民族大学还邀请与会代表参观了少数民族古文字博物馆,并宴请与会专家学者。代表们古朴典雅的民族歌舞和祭祀舞赢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学者们纷纷踊上主席台,和民风民俗展演的演员合影留念,还有很多人互相留下通讯地址,便于今后联系和沟通。
    这次研讨会的突出特点是专家研讨与濒危文字传承人现场演示相结合。这些传承人是文化的载体,掌握最鲜活的原态资料,本次研讨会让他们走出大山峡谷,来到北京的清华园,成为了濒危文献研讨会的主角。研讨会上还首次展示了世人未知的濒危独特文献原件,将濒临消失的文化公诸于世,并将田野调查引进高校,现场调查、翻译、解读,与传承人面对面研讨。
    在研讨会上,我作了《彝汉融合典范——他留文化》的专题讲座,从何为他留人及其族源脉络、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城堡遗址和坟山碑林概况、以“青春棚”为特征的双系对偶婚俗、宗教崇拜、传统风俗、他留文化传承者、神职人员祭司铎系的概念,铎系文和铎系唱经等几个方面作了概述介绍和讲解。杨如刚就铎系唱经和铎系文概况作了发言。蓝绍增就咏诵铎系唱经和书写铎系文作了现场表演。清华大学单元主题成员梁锦远作了题为《他留铎系文翻译与解读》发言,博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5月 9日,来自国内外境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做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议在一片欢呼声中落下帷幕。
    这次活动充分体现了清华精神:求实、求是、创新;人文格致,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继百年清华的人文传统,挖掘抢救濒危民族语言文字,为人文历史发民展研究提供新的佐证“地上考古”。用“三重证据法”,丰富了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
    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百年校庆之际,举办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文献文物展览展示暨研讨会,更是清华人为祖国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启示与思考

西南地区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藏彝走廓、南方丝绸之路,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至今,除了东巴文,还活跃着汝卡、摩梭、普米、纳木依、尔苏、木雅、他留,以及坡芽歌书、水书、女书等诸多不同形态的文字。这里是动态文字库、濒危语料库、多元文化博物馆。这是原始象形文字的富矿。各族人民至今坚强保存的文字,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向我们揭示着什么是文字、文字怎么产生、怎么发展演变、文字如何记录语言?这些遗产可能为寻找汉字的起源、人类文字的普遍规律提出宝贵的活态佐证。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这些文字以及文化,生存还是毁灭,传承还是消亡,经受着严峻考验。
    研讨会上,各位传承人的展示为与会专家学者带来新奇的震撼,这些文化遗产已处于濒危状态,依附在仅存的传承人身上,今天能全部识读、解读的人已寥寥无几。如果不及时全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它们就要变成“死文字”。正因为少数民族古文字经书极具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所以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受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挖掘、整理、抢救、解读、保护、传承、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正是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和主旨。
    这里就说说濒危中的濒危——铎系。铎系的“铎”,意为咏诵法经的人,“系”,意为死,直译为与死相关,与灵魂有关。“铎系”,直译为“咏诵与生死有关与灵魂有关的法经的人”。铎系相当于纳西族的东巴、达巴,藏族的喇嘛,彝族的毕摩,傈僳族的韩规等,是原始宗教信仰方面的专家,主持各种宗教祭祀活动的祭司,是他留宗教文化的继承者。铎系在主持祭祀时边唱边写,唱的经文称为铎系唱经;写也是画,完成一套固定的符号。每写一个符号,铎系都要咏唱出这个符号的来龙去脉及与这个符号相关的全部内容。这个符号起到提示经文的作用,具体的经文全靠铎系自己的记忆。铎系唱经和铎系文相似于纳西族的东巴经和东巴文。铎系唱经强调宗教对人的精神意义的同时,对调节他留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维系社区的和谐发展具有了潜在的重要意义。铎系唱经是他留人原始宗教文化的经典,相当于一部名副其实的“道德经”。帮助夯实了社区族群的心理认同,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了实用价值,可以说是他留人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和活化石!
    在早些年按惯例一村有一个铎系,六德乡共有22个他留人居住的村庄,应有22个铎系。但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今非昔比,这些年严重奇缺,据了解,现仅有5个铎系,都已年逾古稀,即使能表明铎系事理的陈金云也已75岁高龄了。笔者认为,要缓解面临的严峻现状,政府给力,多方配合,协力同心,做好如下工作:
    一、当务之急是要保护这些文化传承人。当前许多文化传承人相继离世,懂得民族古文字的人日渐稀少,所以能够释读民族古文字的人是凤毛麟角。保护传承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享受到应有的医疗保障,使其能在保持正常健康状况下的有生之年,尽可能多地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二、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及时组织人员,集中现有铎系把唱经的原始咏唱和所写的符号搜集录制下来,尽可能完整细致地搜集录制复制下来,保存好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三、组织铎系、精通他留语者和请专家,组成三结合班子进行研究,翻译整理,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学术的高度的东西。尤其是在翻译中,把握意译成分与口头传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微乎其微的区别。可效仿《坡芽歌书》的做法。坡芽歌书,是以壮族民歌和古老壮族图画文字为主要传承形式的叙事性民歌,共81个图文字81首歌。其做法是:⑴它按当地传人的书写记录顺序编排,体现《歌书》所反映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⑵按出版要求,《歌书》除原图画外,用国际音标、对译、壮文转写、意译四种方式记录、整理。③歌书在整理过程中,以当地使用人数最多的方言记音,注音和转写,汉文按国家标准使用。⑷由于方言的差异,壮文并不按标准方案转写,而是在标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当语言实际作适当增补,声调也按对应规律标注。⑤由于当地壮语的特殊性,标准方案无法转写,也不宜增加过多,因此有的壮文转写并不完全与实际发音一致,极个别的音甚至有一定差异,可保留其原始读音。笔者认为此法行之有效,可互相参研,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编者辑出版一套铎系唱经和铎系文书籍。
    四、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求,系统规范地制作出完备的一套,再复制出数套铎系唱经和铎系文音像资料,在县文物所、档案局、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等主要单位或地方收藏、展出。
    五、培养后续接班人员。铎系不传外,师承关系大多是世代祖传,具有世袭性。如果铎系没有儿子,就会按照自己的标准去重新物色一个新的人选。前些年开始出现成年男子有意者也可以通过拜师学艺成为铎系。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机,改变传承方式已成必然,拜师学艺方法值得提倡。就是说在保持原方式的同时,向开放门户过度,招收有意者为徒,拜师学艺。也可仿照东巴的沿传方式,由父传子扩大到文化传承班。否则,那么要不了多久,随着现有铎系的消失,这一濒危文化也将不复存在。(责编:陆春旺  终审:李祥  上传:张永梅)